“有华灯碍月,飞盖妨花。兰苑未空,行人渐老,重来是事堪嗟”——选取一组静止于历史尘埃中的黑白影像,透过镜头回望大清末年的世相与人情。尘埃之下,晚清的浮世绘徐徐展开:晒被子的老宫女,神情忧郁的贵妇,跪地候审的囚犯,以及紧闭的宏伟城门海通富配资,皆隐约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无声故事。
在紫禁城深宫里,一位宫女正在细心地为主子晾晒被褥。此时的阳光正好,空气中透着一丝暖意。她的眼睛紧闭,也许是刚刚结束一夜的劳碌,困倦笼罩在她的脸庞。满族女子按规矩必须参与包衣和八旗的选秀——后者是为皇帝挑选妃嫔,而包衣选秀则是挑选侍奉妃嫔的宫女。入宫多半是无奈之举,尤其是那些家境贫寒的女子,宫廷成了她们唯一的出路。到了二十五六岁,宫女便面临离宫,青春十几年几乎都耗费在这深宫之中。
展开剩余78%一幅男子驮着媳妇乘坐毛驴出行的画面浮现,这是当时农村颇为普遍的出行方式。二人是赴集市还是回娘家已不可考,但在摄影师镜头前,夫妻二人神情拘谨。男子用草帽遮掩半边脸,妻子则用扇子遮挡,似乎对被“摄魂”的传说心存恐惧。那时,照相被视为夺取人灵魂的仪式,真正能坦然面对镜头者寥寥无几。
官宦人家的妻妾们聚集一堂,却个个神色凝重,面无表情,仿佛木偶般僵硬。越是显赫之家,妻妾数量越多:正室身份尊贵,小妾则多出身微贱。那座宽敞宅院中,她们聚集在一起,表面上和睦相处,实则心怀算计与猜忌,家中气氛复杂微妙。
一张触目惊心的照片定格了缠足女性的足部近照。她的脚趾全部蜷曲压在脚掌下,足部扁平短小,弓形足弧早已消失不见。行走时,几乎只能依赖脚后跟和大脚趾着地。这痛苦的缠足景象,是百年前无数女性默默承受的残酷现实。缠足风气盛行,三寸金莲成了女性美的标志,甚至父母也为此痛苦不堪。
在南方某地衙门内,一场审案正在进行。县太爷端坐高位,身旁簇拥着两名亲兵、十几名衙役和数名师爷。两名犯人跪地听候发落,战战兢兢,气氛沉重。官员威严不可一世,犯人则如临大难,草民眼中这场景既令人畏惧又无奈。
一位中年地主领着小老婆出现在镜头前,背景是他们略显破旧但仍显富裕的宅院。小老婆年龄尚幼,个头不高,面容尚算俊俏。地主握着她的手,面对摄影机露出满意的笑容,尽显其家境殷实和社会地位。
西北边陲,一位富裕绅士带着家眷在郊外练习射击。尽管有家丁护卫,他依然忧虑,于是让女眷学枪械自保。照片中,虽是深秋寒意渐浓,但她们练习时神情专注,举枪姿势颇为标准,兴致高昂。
在一座墓地前,一位老妇人伏地痛哭。她的丈夫因病离世,失去生活依靠如遭天塌。她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仿佛穿透时空,令人动容。二人昔日定是恩爱夫妻,这样的哀痛场景令人泪目。
大清门,这座作为皇城“国门”的宏伟城门,大多数时间紧闭。只有皇帝、皇后和皇太后得以从正门通过,文武百官则只能从旁门进出。历史上,八国联军正是从这里扬威紫禁城。新中国成立后,大清门被拆除,昔日辉煌终成往事。
“兴,百姓苦;亡,百姓苦”这句古训正是晚清真实写照。慈禧统治数十载,风雨飘摇的大清帝国在内忧外患中苦苦挣扎。贫苦百姓生活在灾难和战乱阴影下,常常家破人亡,流离失所。此刻,一张经过上色处理的老照片展现了那段苦难深重的历史画面,令人久久难以忘怀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七星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