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林岩融可赢配资
连日来,全国多地出现高温天气,各地的地铁站成了很多人的避暑之地。
在广东深圳融可赢配资,不少建筑工人在地铁站不影响出行的空地处靠着墙根或坐或躺,无人驱赶也无人过分打量,网友感慨这里“装得下公文包,也容得下安全帽”;成都地铁423座地铁车站均可纳凉;南昌地铁3号线在部分车站打造升级版纳凉区,设有儿童娱乐区、棋盘区域和户外工作者驿站;合肥地铁131座车站已设置纳凉区,每个纳凉区均配有纳凉凳、“夏日清凉包”……
设置地铁纳凉区,其实并不是新鲜事,像成都地铁早在2022年就已推出此类服务。但若将时间再往前拨动几年,我们很多人还记得,在地铁站纳凉的现象也曾引发过争议。“有碍观瞻”“不体面”“影响秩序”曾是当时争议中的关键词。现在再来看,不仅很多城市地铁全线开设纳凉区,还有不少地方专门为建筑工人等户外工作者、为老人和孩子提供专属纳凉区,提供椅子、饮用水、棋盘、书籍和药品。
“夏天到了一起纳凉吧”,就像这句地铁站内的标语所表达的,如今纳凉成了城市地铁主动提供的一项服务。换句话说,来地铁站避暑,不必担心受到侧目,因为这已经是被允许,甚至是被欢迎的行为。
从有争议到被欢迎,这样的变化是城市包容性和文明水平的提升,也体现着治理精细化的过程。曾经被担心的“体面”问题,如今有了新的注解,为高温下的户外工作者提供一把椅子,就是城市文明的生动画面。“秩序”问题也在主动规划和管理升级中得到解决,合理的选址、清晰的引导语和周到的细节关怀,正在让纳凉变得更“有序”。
由此,我们完全可以有更多的想象:比起地铁站这样只具备基础纳凉功能的公共场所,社区活动中心、商场、图书馆、博物馆岂不是夏日更好的去处?社区离人们更近,商场空间更大更开放,图书馆和博物馆则兼具教育功能,这些场所无疑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的避暑体验。
不过,当下仍有不少人对去图书馆和博物馆避暑持保留态度,担心休息的人群影响了阅读或看展的氛围,对读者和游客造成打扰。这样的担心有一个前提,那就是博物馆等文化空间一定是安静的、严肃的,是阳春白雪式的,但随着近几年的博物馆热,我们看到,恰恰是大众的热情涌入,激发了文化的活力。实际上,做好规划和引导,我们并非不能求得一个有序共处的最大公约数,让文化空间融入城市生活,也让更多主动走进图书馆、博物馆的人得到一份文化滋养,就算他只是为了片刻的清凉而来。
我们期待更多的探索,期待“纳凉地图”再大些融可赢配资,场景再多元些,让公共资源实现效用的最大化,也让城市更有人情味。
七星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